「朗讀」
人人都能做到的親子共讀起點
我們推廣「朗讀」而不是說故事。說故事對許多人來說門檻不低。但朗讀,只要選一本合適的書、願意花時間,就能開始。這是 25 年來,我們持續推廣朗讀的原因。透過朗讀,大人不需要變身為說書人、具備十八般武藝,也能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、溫暖且充滿語言刺激的成長環境。
朗讀的力量,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發揮
科學研究發現,語言的學習不是從孩子開口說話才開始,而是早在嬰兒階段,甚至媽媽肚子裡就已經展開:
- 胎兒能分辨語音:研究指出,胎兒在孕期後期就能辨認熟悉的語音,出生後幾小時內對「母語」的反應也會明顯不同。
- 0–1 歲是語音學習的關鍵期:語言學者 Kuhl 指出,嬰兒大腦會在 6–12 個月間快速「鎖定」母語的聲音結構,這段時間的語音輸入會對未來語言理解能力有深遠影響。
換句話說,每天的朗讀,是在幫孩子建構大腦神經元的連結,讓未來的語言與學習走得更穩、更遠。

固定朗讀的孩子,語言能力明顯較佳
2025 年一項針對超過 2.5 萬名幼兒的系統研究顯示:
- 家庭朗讀頻率與兒童詞彙能力呈正相關
- 固定共讀的家庭,不論經濟條件,孩子語言發展表現更好
《父母的語言》書中也指出,3 歲前孩子能夠接觸到的語言輸入,會因家庭習慣而相差多達三千萬字,而朗讀正是彌補這些差距最有效的方式。
大腦掃描告訴我們:朗讀真的「看得見」成效
透過核磁共振(MRI)研究,我們現在已經可以「看到」朗讀的效果:
- 常聽父母朗讀的孩子,語言與敘事理解區的腦部活化程度明顯較高
- 家中有固定共讀習慣,會促進孩子聽覺與視覺想像力的整合發展
這些結果不只來自學術機構,也被美國小兒科學會正式列入「基層醫療的預防建議」,鼓勵家庭從嬰兒出生開始朗讀。

朗讀 vs 說故事
| 朗讀 | 說故事 | |
|---|---|---|
| 內容來源 | 現成書籍,詞彙豐富 | 需自行編排內容 |
| 上手門檻 | 低,幾乎人人可做 | 需較多創意與表達能力 |
| 操作性 | 可重複執行,容易培養習慣 | 容易受情緒或情境影響 |
| 效果依據 | 有大量研究支持 | 研究較少,效果因人而異 |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