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朗讀」
人人都能做到的親子共讀起點

我們推廣「朗讀」而不是說故事。說故事對許多人來說門檻不低。但朗讀,只要選一本合適的書、願意花時間,就能開始。這是 25 年來,我們持續推廣朗讀的原因。透過朗讀,大人不需要變身為說書人、具備十八般武藝,也能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、溫暖且充滿語言刺激的成長環境。

朗讀的力量,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發揮

科學研究發現,語言的學習不是從孩子開口說話才開始,而是早在嬰兒階段,甚至媽媽肚子裡就已經展開:

  • 胎兒能分辨語音:研究指出,胎兒在孕期後期就能辨認熟悉的語音,出生後幾小時內對「母語」的反應也會明顯不同。
  • 0–1 歲是語音學習的關鍵期:語言學者 Kuhl 指出,嬰兒大腦會在 6–12 個月間快速「鎖定」母語的聲音結構,這段時間的語音輸入會對未來語言理解能力有深遠影響。

換句話說,每天的朗讀,是在幫孩子建構大腦神經元的連結,讓未來的語言與學習走得更穩、更遠。

固定朗讀的孩子,語言能力明顯較佳

2025 年一項針對超過 2.5 萬名幼兒的系統研究顯示:

  • 家庭朗讀頻率與兒童詞彙能力呈正相關
  • 固定共讀的家庭,不論經濟條件,孩子語言發展表現更好

《父母的語言》書中也指出,3 歲前孩子能夠接觸到的語言輸入,會因家庭習慣而相差多達三千萬字,而朗讀正是彌補這些差距最有效的方式。

大腦掃描告訴我們:朗讀真的「看得見」成效

透過核磁共振(MRI)研究,我們現在已經可以「看到」朗讀的效果:

  • 常聽父母朗讀的孩子,語言與敘事理解區的腦部活化程度明顯較高
  • 家中有固定共讀習慣,會促進孩子聽覺與視覺想像力的整合發展

這些結果不只來自學術機構,也被美國小兒科學會正式列入「基層醫療的預防建議」,鼓勵家庭從嬰兒出生開始朗讀。

朗讀 vs 說故事

 

朗讀 說故事
內容來源 現成書籍,詞彙豐富 需自行編排內容
上手門檻 低,幾乎人人可做 需較多創意與表達能力
操作性 可重複執行,容易培養習慣 容易受情緒或情境影響
效果依據 有大量研究支持 研究較少,效果因人而異

給想開始的家長:如何從今天就開始?

  1. 從年齡對應書籍開始:
    ‧ 0-3 歲嬰幼兒適合重複句型、有節奏感的繪本。
    ‧ 學齡前孩子可進入具有故事情節的繪本。
    ‧ 進入小學累積足夠文字量可進入橋樑書之後接續少年小說。
  2. 收聽我們的 Podcast 「親子共讀~讀什麼」跟著節目一起讀好書,挑好書朗讀給孩子聽。
  3. 參考協會的必勝選書清單,照著推薦書目讀給孩子聽準沒錯。
  4. 想增進講朗讀技巧更容易吸引孩子嗎?即刻報名協會課程吧!

親子共讀常見問題

我們推薦每天十分鐘,量力而為不要讓親子共讀成為負擔、壓力。當孩子開始喜歡上聽故事後,家長可以再逐步依據孩子的喜好增加時間,親子之間都能愉快享受共讀是最重要的。

我們還是相信挑「有趣」的書勝過「有意義」的書,先用有趣吸引孩子對聽故事產生興趣,在進入有意義、主題的書。

聆聽與自己閱讀是兩件不同的事,我們多年推動朗讀的經驗,對許多孩子來說聽大人唸故事的滋味是難以忘懷的,家長可以自行斟酌當孩子具備閱讀能力後是否要繼續共讀。

橋樑書是什麼? 橋梁書是幫助孩子銜接到純文字書籍這段過度時期,以文字為主圖畫為輔的書籍。 最早可追溯到臺灣引進國外書目分類「Bridging Books」的概念,西方童書出版社希望藉由漸進調配圖文比例的分齡出版,達到讓孩子無痛閱讀純文字青少年文學的目的。

進入橋梁書的時機端看孩子的閱讀聆聽量,而非以特定年紀作為接觸橋樑書的選擇。一般會在孩子開始學習識字階段搭配橋樑書一起共讀,幫助孩子跨越初期識字的門檻。

還有其他親子共讀相關問題嗎?趕快來上課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