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貓頭鷹的緣起
1996年創立初心:用閱讀點亮孩子的未來
1996 年創辦人李苑芳將「故事」帶入校園,透過朗讀陪伴情緒障礙與學習障礙學生,讓孩子在故事中找到安全感與專注力。經過一年,老師們驚喜發現孩子變得更穩定、更願意學習,於是我們展開了「貓頭鷹說故事校園專案」,招募志工進入學校朗讀,為更多孩子點亮閱讀之路,2000年「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」正式成立成為孩子閱讀的推手。
廣發「故事便當」
剛成立協會時,我們就有一個簡單卻深刻的信念:讓每個孩子,都能被故事溫柔擁抱。於是,我們開始每週固定走進兒童病房、弱勢校園與社區,為孩子們送上一份特別的「故事便當」──由志工親自朗讀的好故事。那是一本本精挑細選的書,一段段用心傳遞的文字,希望在孩子心中撒下閱讀的種子。
當時台灣的童書資源相對貧乏,導讀素材難尋,我們於是建立「貓頭鷹圖書館」,累積豐富館藏,支援志工服務。十年後,童書出版逐漸普及,我們便將圖書館完整無償捐出,讓書籍流動到更多需要的地方。
2006年,閱讀素養評比結果讓我們驚覺,台灣孩子在10歲以後的閱讀能力出現斷層。協會開始將目光移向橋梁書與青少年小說,並在2008年重新設計志工培訓,推動進班朗讀,從一所小學、七個班級起步,每週進行朗讀,讓更多孩子重新愛上文字。
故事便當從一本書、一段朗讀開始,卻是一條長遠的路。我們始終相信,只要故事持續送出,就有更多孩子,能從中找到希望。
「為愛朗讀」讓閱讀回到親子與師生的日常中
過去台灣的閱讀推廣活動,多半由「故事媽媽」擔綱,久而久之,老師與家長成了局外人。但閱讀本該是家庭與學校共同的事,孩子唯有看見身邊的大人親自投入、朗讀示範,才會更容易感受到閱讀的價值與樂趣。
2010年,我們偶然看到美國 RTT 協會的案例,啟發了「閱讀應該回到家庭、回到親師生之間」的想法。2012年我們重新設計,推出符合台灣校園文化的「為愛朗讀」行動──活動避開正式課程,不造成老師額外負擔,卻能點燃一所學校的閱讀風氣。
只要每天 10 分鐘,由家長為孩子朗讀一本好書,搭配學校的推動設計,一本書便能成為全校學生共同討論的話題。書中角色變成大家口耳相傳的明星,情節成為課堂之間、甚至學生社群中的熱烈討論點。
孩子每天回家聽見熟悉的聲音朗讀給他聽,沒有壓力、只有陪伴,這 10 分鐘所帶來的影響,遠超乎想像。從親子到師生,全校沉浸在閱讀之中,閱讀不再只是口號,而是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溫柔日常。
這就是我們的「為愛朗讀」──讓故事,重新成為關係的橋樑,讓愛,透過聲音傳遞。
我們的核心行動





